首圖來源:歐洲在臺商務協會FB
歐洲在臺商務協會(ECCT)於20日發布了2025年建議書。今年建議書的主題為「建構2050新臺灣:共創願景」,闡述了政府與ECCT共同擁有的目標與願景,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實現這一共同目標。
建議書發佈會於今日的ECCT午餐會中舉行。會中,ECCT理事長尹容(Giuseppe Izzo)向會員及來賓闡述了建議書的重點,並正式將建議書交予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所代表的臺灣政府。今年的建議書涵蓋了ECCT 25個產業與委員會的議題,共提出了189項議題,其中包括124項延續議題以及65項新增議題。午餐會後,建議書也在媒體記者會上發布,ECCT委員會聯合主席們,於記者會中介紹了部分重要議題。
尹容理事長在發佈會上向國發會副主委與ECCT會員進行簡報時,肯定了政府過去一年來的努力,成績可謂近年來最佳,去年建議書中所提出的議題24%取得了進展。他隨後概述了建議書的內容,並強調了ECCT會員面臨的一些主要議題。
2025建議書概要
臺灣政府、企業與人民,擁有跟歐洲同樣的理念與期望,追求安全、健康與繁榮的未來。新政府成立了多個專責委員會,聚焦應對氣候變遷、維護國民健康及強化韌性,而這些目標與ECCT的宗旨高度契合。由於政府與ECCT會員的願景一致,這些共同的目標可作為雙方合作的基礎與動力,若能轉化為具體行動,將有助於實現未來的共同願景。建議書總覽涵蓋了多個領域的願景與方向。
推動能源安全和永續性
臺灣政府瞭解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日益加劇,因此加入國際社會的行列,共同制定 2050 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宏大目標。政府也深知臺灣過度依賴進口石化燃料,需要轉向乾淨能源並採取其他策略,才能強化臺灣的能源安全。臺灣有充足的陽光、風力和地熱能,且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可供開發。然而,距離 2050 年只剩 25 年的時間,短期再生能源目標已然無法實現,若再不採取一致的行動,中長期目標也將落空。從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到致力於推動節能,發展各種形式的綠色能源和先進儲能,都在清楚展現政府的決心。新設立的委員會提供理想的平臺,讓政府機構、企業和其他相關者之間得以合作,共同推動臺灣的環境保護和能源轉型。在能源與環境委員會、風能委員會和智能移動委員會的建議書中,針對實現能源安全願景提出多項建議,內容如下:
能源與環境委員會以及風能委員會建議,在中央政府層級加強協調,例如成立一個部會間的工作小組或指派單一機構來協調不同的利害關係人。這個機構或辦公室應具有足夠的權限和資源,以支援申請人解決在各政府機關處理的許可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提供風能計畫健全的投資環境
儘管截至113年底已完成建置超過300隻離岸風機,為達2030年13.1GW與2050年40-55GW的建設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產業最大挑戰在於目前仍無任何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專案融資到位,增加116年至117年如期併網之困難與風險,而克服此挑戰的關鍵在於提供風能計畫一個健全的投資環境。本會建議引入及時的財務支持或政府支持的再生能源採購平台,並加強現有的國家信用保證機制(NCGM)來協助專案融資。同時,建請政府成立跨部會組織來協調不同利害相關人,整合政府各部門的相關法規和許可程序,以精簡許可流程,加速審查,避免影響專案時間進程。另一方面,在瞭解近期政府宣布針對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計畫的本土化政策鬆綁下,本會仍持續呼籲政府建立彈性機制來促進在地化,加強專案可行性以及其供應商的國際競爭力,以打造一個更永續的市場。
智能移動
要達到淨零目標,需要仰賴運具的減碳成效。目前,臺灣的電動車(EV)總銷量僅佔汽車總銷售的不到10%,顯示需要更具吸引力的政策與鼓勵措施來促進電動車的普及性。智能移動委員會建議應延續或增加對電動車的稅務優惠(包括貨物稅、牌照稅,以及降低奢侈稅),同時提供補助以加快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並放寬充電設施興建的相關法規。
健康臺灣願景
新政府成立的「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展現政府致力於尋找最佳解決方案,保障並促進全民健康的決心。臺灣的國民健康保險系統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成本效益和效率的系統之一。然而,臺灣在醫療保健上的總支出,佔GDP的比例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並且過去十年來的預算限制使得醫療保健支出受到限制,導致臺灣在醫療保健成果上與其他相似國家之間產生了差距。儘管政府已宣布計劃在醫療保健上增加支出,包括設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CDF),但尚不清楚該基金將涵蓋哪些藥物,以及這些預算將在改善臺灣癌症治療成果方面發揮多大作用。
除了癌症治療之外,儘管政府在新冠肺炎疫苗上的公共支出持續,但對其他常規疫苗的資金投入未能同步增長。此外,藥品給付過程仍然複雜且冗長,稀有藥物的核准速度也顯著放慢。改善整體健康成果需要增加對各方面醫療保健的支出,同時簡化藥品和醫療器材的審批與給付過程。
除了增加支出外,臺灣在制定醫療保健政策時,應更多元化參與,包括聽取醫療專業人士、產業代表、病患代表以及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
人才與創新願景
臺灣正面臨白領和藍領工人短缺的問題,這是政府和歐洲商會所希望克服的挑戰。然而,過於嚴苛的勞動法規和過時的做法,阻礙了女性發揮其最大潛力,而移民規定的限制和不足的激勵措施,也未能吸引足夠的外國人才和工人。人力資源、生活品質、教育以及旅遊與觀光委員會提出以下建議來解決這些問題:
實行實用的勞動法規
臺灣的勞動基準法(LSA)及相關法規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現代勞動力的需求。政府應放寬對工時嚴格記錄的要求,特別是對於高階主管和遠距工作人員。
創建家庭友善環境
許多才華洋溢的女性無法僱用家庭幫傭,這使她們無法發揮潛力,或完全退出專業工作。臺灣當局應降低法定門檻,讓臺灣居民能夠聘用外籍家庭幫傭。而且,儘管臺灣在提供更慷慨的年假津貼方面已有所進展,但這些津貼應該進一步增加,與歐洲的最佳實踐保持一致。此外,員工在撫養幼兒期間,應該被授予申請遠距工作或兼職工作的權利。為了解決托育選項不足的問題,政府應提供更多補貼或稅收優惠,鼓勵托育中心業者及企業在其工作場所,為員工的子女提供並維護托育空間和設施。除了人力資源委員會的建議外,歐洲商會的家庭友善聯盟也積極與企業、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創建家庭友善的工作場所,並推動臺灣的家庭友善環境。
外籍人士平等待遇
臺灣正邁向亞洲最具韌性的民主國家之一,積極維護公民權利與保障。然而,這些權利和保障卻未能充分惠及在臺生活與工作的合法外籍居民。許多外籍人士在日常生活中,例如銀行業務和線上交易等,仍面臨繁瑣的限制。儘管其已在臺灣長期工作和繳稅,卻無法享有本國國民的退休福利。此外,面對人口趨減的挑戰,臺灣雙重國籍申請途徑過於嚴苛,勢必對吸引和留住外籍人才構成不小的阻礙。
吸引與留住外籍人才
特殊外籍專業人才的資格標準過於嚴苛且不合理,外國人申請簽證、長期和短期工作許可證,以及移民的過程也相當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應該降低特殊外籍專業人才的資格要求,簡化簽證和工作許可證的申請流程,對所有符合資格的外籍專業人才提供三年期的工作許可證,並為外籍專業人才推出短期商務簽證,或允許訪客根據現有的訪客簽證規定從事短期工作。臺灣也面臨藍領工人短缺的問題,特別是在旅遊與觀光業,該產業同時也缺乏管理人員。應放寬規定,允許服務業公司聘用外籍人士來滿足其需求。
推動雙語發展
政府與歐洲商會共同目標是提升臺灣的雙語能力。政府已採取措施來改善公務員的雙語能力,但仍有更多可以改進的空間。具體而言,政府應採取更具系統性的做法,將雙語設計整合進所有政府平臺、網站、公告及文件中。此外,應針對政府官員和私營部門實施加強的語言訓練計劃,並對學校課程進行改革,將溝通技能作為優先,並減少對語法和翻譯練習的強調。
韌性社會願景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成立顯示新政府認識到臺灣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建立一個具有韌性的社會。除了處理能源、醫療保健和國防等問題外,以下建議旨在提升臺灣的韌性:
建立財務韌性
社會基礎要穩健,財務要有所保障。資產管理委員會表示 2024 年全球投資市場受到 AI 熱潮與預期降息的帶動,提振股票與固定收益市場。臺灣股市受惠於 AI 主題,ETF 深受散戶投資人青睞。資產管理業必須在 ETF 以外進行創新,但強勁的需求帶來了機遇。臺灣資產管理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轉變,應著重於永續成長、法規開放與資源整合,以達成發展臺灣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此外,為了提供退休後的財務保障,資產管理委員會建議成立臺灣個人儲蓄帳戶 (TISA) 制度,以鼓勵民眾在提早透過投資進行退休規劃,將資金引導至更穩定的長期投資,並強化臺灣的資本市場。
確保糧食安全
根據臺灣農業部(MOA)2024年《糧食供需年報》,臺灣在2023年的糧食自給率降至30.3%,為18年來的最低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制定方法來增加本地糧食生產和儲存設施,以維持足夠的供應,並解決影響臺灣食品進口的長期問題。例如,地方政府尚未採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關於鮮肉進口的原則,而來自歐盟成員國的加工食品進口也受到限制,因為臺灣的食品進口標準、程序和測試方法與國際公認的規範不一致。遵循國際最佳的食品安全和衛生做法,允許進口各類食品產品,將有利於食品業者和消費者,並提高臺灣的糧食安全。
增加國際化
雖然臺灣已逐漸轉向,採用國際標準和最佳實務超過二十年,但歐洲商會在多個行業的委員會報告指出,臺灣的法律和法規仍存在與國際標準不一致的情況,且政府政策和程序中存在缺乏透明度和一致性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採納相關的國際標準和最佳實務來解決,包括進行法規影響評估(RIA),並在草擬法規過程中與利害關係人進行磋商,始終遵循標準實施程序,包括為利害關係人提供足夠的反饋時間和緩衝期。這樣做將使進口各類產品的過程更加順暢,進而改善臺灣的貿易關係,為臺灣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最終有助於加強依賴進口的企業的韌性。
實施數位化
2023年成立的數位發展部(MODA)展示了政府推動政府和私人產業數位化的決心。然而,某些政府機構的做法仍未相應調整。為了解決這些問題,MODA應協助其他政府機構更新相關法規,簡化並數位化行政和文件流程。
歐洲商會各委員會的其他貢獻
作為其立場文件的補充,除了上述已提到的委員會外,以下歐洲商會委員會也強調了以下幾點:
銀行業
在科技出口的帶動下,預計 2024 年臺灣經濟將成長 3.9%,2025 年成長 3.26%。銀行業將受惠於 GDP 的成長、穩定的獲利能力、穩健的資產品質及充裕的流動性。貸款業務增長(尤其是企業貸款需求)預期將上升,而美國降息將預期會提振對外幣相關的放貸業務的需求。得益於審慎的風險管理策略,以及穩固的消金存款基礎,銀行業的資本持續保持穩健品質。未來趨勢如人工智慧(AI)技術以及ESG納入金融業商業模式,相關衍生的議題將影響法規與客戶行為,帶來挑戰與機遇。在臺灣不斷成長的財富管理市場中,放寬法規有助於金融機構成為客戶財富管理需求的首選。
保險業
在科技出口的帶動下,預計 2024 年臺灣經濟將成長 3.9%,2025 年成長 3.26%。銀行業將受惠於 GDP 的成長、穩定的獲利能力、穩健的資產品質及充裕的流動性。貸款業務增長(尤其是企業貸款需求)預期將上升,而美國降息將預期會提振對外幣相關的放貸業務的需求。得益於審慎的風險管理策略,以及穩固的消金存款基礎,銀行業的資本持續保持穩健品質。未來趨勢如人工智慧(AI)技術以及ESG納入金融業商業模式,相關衍生的議題將影響法規與客戶行為,帶來挑戰與機遇。在臺灣不斷成長的財富管理市場中,放寬法規有助於金融機構成為客戶財富管理需求的首選。
智慧財產權
今年的建議書重申了去年的多項議題,反映出相關議題進展的緩慢。智慧財產權政策,對於以科技為核心,進行司法管轄區的臺灣至關重要,本會期望與各方展開積極合作,促進對關鍵議題的共同理解。建議書中所提及的商標、著作權、營業秘密及專利等議題,代表了臺灣強化對歐洲及臺灣智財權利持有者保障與法治透明的重要契機,並有助於推動雙邊創新發展。
供應鏈營運
臺灣位處東北亞重要戰略位置,具備成為物流樞紐的天然優勢。為提升供應鏈效率並吸引投資,本會提出數項關鍵改進措施,包括:將海關所監理貨櫃集散站的營運時間延長至24小時全年無休,藉此減少物流瓶頸並降低營運成本;調整Lift On Lift Off(LOLO)費用,使其符合國際標準,並促使托運人/收貨人和貨櫃集散站運營商直接結算,以簡化運作流程;此外,透過引入國際認證及現代化基礎設施,提升倉儲市場的運作效率,進一步強化臺灣作為區域配送中心的競爭優勢。這些措施將有效提升臺灣在全球貿易中的競爭力。
電信、媒體與内容
為推動數位與淨零轉型,本會建議修訂《電業法》或相關再生能源法規,對於採取節能減碳措施之電信事業,如取得相關國內外減碳認證、發展或使用節能技術(如先進基地臺、能源管理系統、智慧建築/機房/辦公室、儲能等)、或採用綠電/再生能源、報廢設備回收再利用等,可享有電費半價優惠或電費補貼。
結論
概論部分總結指出,臺灣在經歷全球疫情、克服供應鏈中斷及其他多項挑戰後,已經成為全球最富裕且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歐洲商會的成員與臺灣政府及人民擁有許多共同的價值觀與願景。遵循立場文件中的建議,將有助於推動雙方在能源安全、人才、創新等共同目標上的進展,並實現健康、韌性且繁榮的臺灣的共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