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卓榮泰今(24)日參觀經濟部技術司專館,對於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與工研院、食品所、生技中心三法人打造的技術成果給予高度肯定。左二為工研院副總暨生醫所所長莊曜宇、左三為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戴建丞、左六為衛福部部長邱泰源、左七為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左八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右八為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右四為生技中心執行長李財坤、右三食品所所長廖啓成。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今(24)日於BIO Asia–Taiwan 2025亞洲生技大會邀集工研院、食品所與生技中心三大法人,共同打造技術成果專館並舉行開幕儀式。專館展出12項創新成果,涵蓋保健、預防、治療等領域,展現我國生醫科技研發實力,為大健康產業注入創新動能。像是可延長疫苗效力的「免疫長效型CD40配體核酸疫苗佐劑」等亮點技術最為吸睛,展現我國在關鍵生醫技術的研發成果與應用潛力。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根據調研機構Research Nester報告,全球精準醫療市場的產值持續增長,2025年將超過1,153億美元,並預計在2037年達到7,574億美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超過16.7%。面對民眾需求向上,工研院積極投入精準醫療技術研發,像是鎖定連續43年位居首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開發出一款可用於實體腫瘤治療的核酸藥物,可有效活化俗稱「體內警察」的巨噬細胞,增強其抗腫瘤能力,並能更精準辨識出腫瘤細胞,進而減少治療副作用,提升病患福祉。另外,還開發出「腫瘤外泌體富集檢測技術」,針對癌症的重要標記物「腫瘤外泌體」,有效提升檢測準確性及兩倍以上靈敏度,檢驗更靈敏、看得更精準,還能縮短相關開發時程1到2年。工研院期盼透過精準檢測及治療技術的不斷精進,不僅提升民眾福祉,進而帶動臺灣生醫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技術司專館開幕儀式中,經濟部技術司簡任技正戴建丞致詞指出,為提升我國生醫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經濟部積極推動新藥研發,布局小分子、核酸、生物藥品與細胞治療等具潛力領域,並結合法人研發能量,強化自主技術實力。同時導入數位科技與智慧工具,加速新藥開發流程,並推動原料、製劑、品管及自動化生產等相關科專計畫,為我國生醫產業永續發展奠定基礎。隨著AI等先進科技蓬勃發展與人口高齡化加劇,預防醫學益發重要。從基因檢測、疫苗開發到數位健康監測,皆有助於早期發現疾病、有效控管風險;在保健面,功能性食品、生理監控設備與長照科技的進步,強化民眾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助延緩老化與慢性病惡化;至於治療層面,精準醫療則正加速臨床模式轉型,提升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為提升國人健康防護力,並強化我國疫苗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工研院成功開發出創新技術「免疫長效型CD40配體核酸疫苗佐劑」。該技術創新運用六倍體CD40配體,以核酸形式攜帶抗原,具備「雙重免疫活化」機制,能同時啟動抗體生成與毒殺型T細胞的免疫反應,顯著提升疫苗的保護效果與持久性。相較於以現行CD40抗體作為佐劑,該技術不僅大幅降低細胞毒性,減少副作用,其在抑制小鼠腦腫瘤的復發效果超越國際同類產品兩倍以上,並對淋巴癌腫瘤預防展現出長達六個月的持久免疫保護力。此創新佐劑除了能延長疫苗保護時間、實現長期免疫力外,也有助於降低追加接種頻率,為疫苗施打策略提供全新選擇。目前,工研院已與鑫品生醫攜手合作,持續優化免疫細胞的擴增製程,期望未來能廣泛應用於傳染病與癌症的免疫治療,推動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並為我國在新型疫苗佐劑與生醫關鍵技術的自主布局注入創新動能。
在經濟部技術司專館今年展出的12項創新技術中,除上述三項亮點外,也將也展示了運用AI技術或與AI相關的研發成果,例如工研院的「腫瘤外泌體富集檢測技術」與「外泌體分離純化與分析檢測服務」,體現我國AI生醫的研發實力;在治療藥物研發進展方面,工研院展出「巨噬細胞嵌合抗原受體核酸藥物組成用於癌症治療」及「挽救乾式黃斑部病變視力之眼藥水開發」,為癌症與眼科疾病帶來全新治療契機。歡迎對經濟部技術司專館興趣之業者及民眾,於7月24~27日前往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蒞臨技術司專館參觀,展位號碼為N303A,一起親身體驗臺灣生醫技術的創新成果。
面對新時代的機會與挑戰,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價值、新需求,擬定《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作為研發方向,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的研發方向,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以促成應用領域。在「健康樂活」領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解決方案,如藉由參加大型生技展會,展現創新技術成果,創造更多產業合作機會,帶動臺灣生醫產業轉型升級,以謀求人類社會福祉,引領產業社會邁向美好未來。
2025亞洲生技大展工研院技術
1. 免疫長效型CD40配體核酸疫苗佐劑
工研院開發以核酸攜帶抗原之六倍體CD40配體疫苗佐劑,具備雙重免疫活化機制,可同時啟動抗體生成與活化毒殺型T細胞,增強疫苗功效,並提升疫苗長效保護力,達長期免疫保護功效,減少疫苗追加接種次數。與現行CD40抗體作為佐劑相比,亦可大幅降低細胞毒性,有效減少副作用。未來可廣泛應用於傳染性疾病與癌症免疫治療,朝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為新穎疫苗佐劑自主研發與生醫關鍵技術布局提供創新能量。
2. 巨噬細胞嵌合抗原受體核酸藥物組成用於癌症治療
工研院開發M1-CAR-M mRNA-LNP核酸藥物,以脂質奈米顆粒(LNPs)為載體,將具腫瘤抗原特異性的嵌合抗原受體(CAR)與促進巨噬細胞活化的M1型基因(mRNA)共同封裝,形成單一劑型、雙重功能的創新免疫療法。此藥物可有效誘導巨噬細胞活化,增強其抗腫瘤能力,並提升腫瘤細胞辨識準確性,降低對正常免疫細胞之影響,減少副作用發生。未來可望提供適用所有患者之即用型(Off-the-Shelf)免疫細胞療法製劑,大幅降低治療成本,促進實體腫瘤免疫治療邁向普及化。
3. 挽救乾式黃斑部病變視力之眼藥水開發
工研院開發特殊眼滴劑配方,能有效將藥物送達眼後房組織。前臨床試驗證實該眼滴劑可保護感光細胞與維持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功能,其效果與安全性皆優於臨床競品藥物。未來,病患可自行點藥,不僅有望及早改善視力,更能提升治療普及性,提供乾式黃斑部病變全新的治療選項與臨床應用價值。
4. 腫瘤外泌體富集檢測技術
工研院建立臨床數據與多體學分析演算法,開發富集檢測技術,利用磁珠分離、純化及濃縮腫瘤外泌體,有效提升檢測準確性及2倍以上靈敏度,縮短新穎外泌體生物標記開發時程1到2年,加速商品化進程,帶動檢測技術、原物料與試劑開發廠商、精準醫療應用廠商投入,擴展精準醫療產業應用與市場。
5. 外泌體分離純化與分析檢測服務
工研院創新開發以具特殊表面處理之切向流過濾(TFF)與尺寸排阻層析(SEC),可有效降低外泌體沾黏,快速高效分離公升級外泌體,其回收率及純度優於國際競品10到20%。同時建構完整分析檢測平台,以多體學全面分析外泌體品質,鑑定關鍵活性因子,評估其功能性,大幅減少產品開發時間與成本。本技術提供客製化整合服務,協助業界加速商品化與應用場域擴展,提升國內在外泌體領域之技術自主與產業競爭力,加速外泌體創新應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