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草案實施後對我國產業影響重大,為使業者瞭解草案內容和目前政府相關政策進度,經濟部工業局 3 日特舉辦「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說明會議」,邀請資通訊廠商共同與會。資通訊產業希望政府協助進行 CBAM 或碳風險的衝擊評估,更建議盡快建立台灣市場的碳價制度,並透過雙邊認可機制,爭取納入歐盟認可環境友善國家名單,減少邊境稅的直接衝擊。

與會的工業局、國貿局、環保署等回應,目前政府依行業別成立淨零排放工作組,其中電子業的工作組包含 136 廠,從今年 2 月己開會多次,除啟動淨零評估,也展開節能減碳、碳足跡的產業輔導,更和歐盟展開相關的工作會議,確定產業不會重複付費的原則,目前等待相關子法進一步明朗,而我國在著手修訂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時,將增加符合全球潮流的碳價制度。

工業局呂正華局長表示,淨零減排是全球重要的發展趨勢,包括歐盟 CBAM 、 2050 淨零碳排等都是政府關注的議題和重大施政方向。未來歐盟 CBAM 雖一開始是針對水泥、鋼鐵、鋁、肥料和電力產品,可預期未來將擴大到其他的產品,政府將和業界密切溝通,攜手因應未來將產生的衝擊。

台北市電腦公會彭双浪理事長則指出,感謝工業局能提早輔導廠商因應,歐盟目前是台灣的第四大市場,台灣出口到歐洲超過 270 億歐元,其中資通訊產品佔最大宗將近 4 成。實施後出口國若沒有碳定價機制,可能面對較高的稅賦成本。

彭理事長表示,減碳已經是國際趨勢,除了歐盟的規定外,國際大廠在選擇供應鏈合作夥伴時,也將企業符合節能減碳作為重要條件。台灣除要加速國內減排的政策推動外,也可善用 WTO 與 APEC 等場域和各國合作,爭取歐盟延緩實施 CBAM 單邊措施的過渡期,或和他國共同推動多邊碳定價機制,為我國產業取得更多轉型的調適機會。

台北市電腦公會在今年籌備成立的「台灣氣候聯盟」也在會中建請工業局,參考日本「綠色成長戰略」和韓國「綠色新政」,政府和民間企業提出因應氣候變遷的戰略計畫,目前節能減碳的規劃太過於集中於產業的小規模減碳事項,宜有更積極的態度和預算編列,和產業共同合作來推動。

深受世界各國關注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草案,其目的在於促使貿易夥伴國負擔與歐盟境內產業相同的碳成本,避免其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為寬鬆的國家或區域;除歐盟外,美國、日本等國也表示未來可能會針對進口產品徵收碳費。

歐盟預計於2023年將先針對進口的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等碳洩漏風險高的產品,要求進口商申報產品的碳排放量,到2026年正式實施後進口商須向歐盟購買憑證,繳交產品碳排放量的費用。

參加「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說明會議」的人士,除工業局、國貿局、環保署的各級長官,智庫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外,產業代表則包括友達光電、台達電子、台灣微軟、台灣積體電路、光寶科技、宏碁、和碩聯合科技、華碩電腦等。

根據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的資料,電子業碳排僅次於石化業,包括半導體、面板等業別長期致力減排,不論是單位面積用電量、含氟氣體排放等都在全球名列前芧,未來因應全球淨零減排的趨勢,進一步節電和使用綠電是業界精進的方向,而導入能源管理和智慧監控將是重要關鍵。

面對歐盟 CBAM 將帶來的衝擊,與會產業代表明確希望,政府能協助企業掌握歐盟產品效率標竿及碳價、輔導企業計算其CBAM產品含碳量、輔導企業進行低碳技術轉型,並建立國內產品含碳量查驗機制,也關心未來台灣碳定價、碳抵換機制和減碳路徑圖等規劃進度,以及如何確保我國碳抵換機制可被CBAM承認,避免企業繳交國內碳稅後仍需繳交CBAM碳稅,並協助國內廠商避免因CBAM機制而遭受貿易歧視等問題。

業界代表指出,電子零組件產業目前非歐盟首批納入對象,建議政府盡早規畫與布局,盡快建立台灣市場的碳價制度,碳價盡量貼近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TS)」 價格,以協助產業達成 CBAM 的豁免條件,政府徵收的碳稅,也要妥善規劃提撥減碳補助,增加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