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作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新引擎,為社會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開闢了新路徑,提供了強支撐。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信息通信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積極部署數字技術賦能全社會降碳,推動數字技術和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和中國式現代化。數字技術創新速度之快和影響力度之廣前所未有,已在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取得顯著的節能降碳成效,成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

2023年12月12日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通信產品節能與綜合利用特設任務組(ST2)第45次會議在江西鷹潭召開,按照會議日程,12日下午舉行了數字碳手印碳足跡研討會,會上正式發佈了《ICT技術賦能碳中和(數字碳手印)白皮書(2023年)》並對該白皮書進行了深入解讀。

基於數字技術在「雙碳」背景下的融合應用進展,該白皮書引入「數字碳手印」概念,構建ICT技術賦能碳中和(數字碳手印)方法論,系統梳理ICT技術賦能工業、交通、能源、建築、城市等領域碳中和的典型應用場景,並選取經典案例開展碳手印方法論應用,通過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剖析數字技術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作用,為ICT技術賦能碳減排提供統一規範、標準化的方法論引導,促進ICT技術與千行百業的融合創新應用。

白皮書核心觀點

1.中國正積極推進ICT技術賦能綠色發展,但仍缺少賦能碳減排方法論引導。一直以來,中國信息通信行業按照國家節能減排總體部署,全面推行節能低碳創新戰略,引導行業綠色發展,賦能全社會節能降碳取得顯著成效。然而,ICT技術賦能碳減排仍然缺乏系統的技術賦能發展環境,缺少標準化的方法論引導,不利於ICT技術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創新應用。

2. ICT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撐,應積極構建數字碳手印方法框架。基於數字技術賦能碳減排的機理,本白皮書提出數字技術賦能碳中和(數字碳手印)方法論,綜合考慮數字技術賦能所帶來的效能提升、能源節約等成效,量化評估數字技術賦能碳減排效果。碳手印整體框架主要包括評估範圍確定、碳排放源識別、情景設置、碳手印核算、賦能效果評估分析。

3. ICT技術賦能已在多領域取得積極成效,可應用碳手印方法論開展量化評估。通過對交通、工業、能源等領域的典型應用場景開展碳手印方法論的應用,量化分析了ICT技術對碳減排的成效。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社會經濟將發生綠色低碳的系統性變革,ICT技術的成熟和推廣為社會經濟綠色低碳變革開闢了新路徑,提供了強支撐。

4. 數字碳手印成效未來將會進一步顯現,碳手印評估體系可引導行業深度融合。隨著數字技術與各領域「雙碳」工作深度融合,社會各界應廣泛參與數字賦能碳減排的技術體系和效果評估體系建設,為數字技術賦能碳減排提供技術支撐和數據保障。政府側可完善數字技術賦能的政策環境,行業側需加強數字技術賦能的示範引領,企業側要築牢數字技術賦能的創新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