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由左至右)機械所副所長蔡禎輝、機械所組長強忠萍、材化所所長彭裕民、材化所主任董泯言、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資通所組長丁邦安、資通所副所長周勝鄰、資通所副組長盧俊銘、機械所經理羅仕明。
素有工研院奧斯卡之稱的工研菁英獎10日大揭密!以實力媲美全球大廠的五項金獎技術,以「產業創新.新藍海」之主軸方向,助產業升級轉型!包括可與全球技術匹敵的「超臨界流體染色染助劑與機能化同步技術」,兼具環保與成本,協助台灣紡織產業切入循環經濟商機;還有實現機器人手臂全國產化里程碑之「諧波傳動裝置創新技術」,成功建立機器人在精密傳動裝置的最關鍵自主技術,已應用於智慧機械、半導體晶圓、生醫輔具等領域,完成機器人產業鏈最後一塊拼圖,與產業攜手再創新商機。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今年嚴選的「產業化貢獻獎」及「傑出研究獎」五大金牌獎技術,除了呼應三大發展主軸:「聚焦市場導向」、「扮演產學研的橋樑,接軌國際」、及「推動產業轉型」外,也成功協助半導體、電動車、綠能、智慧機械等產業解決痛點。未來工研院將持續扮演帶動產業科技創新研發與推動產業轉型的角色,發揮跨領域創新優勢,並配合政府推動產業創新政策,幫助產業突破、加值,再創嶄新藍海市場。
「超臨界流體染色染助劑與機能化同步技術」媲美國際大廠 榮獲「傑出研究獎」金牌
為解決染整業長年大量廢水處理的問題,以及呼應全球紡織產業ZDHC聯盟提出在2020年達成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的嚴格標準,工研院自2014年即展開研究;工研院材化所研究室主任董泯言指出,全球目前應用在超臨界染色的染料僅23種,工研院研發出多種足以匹美全球超臨界流體染色機能性材料,使染色兼具機能化同步技術,整體製程以流體狀態的二氧化碳做為染色媒介,皆無須用水、亦不會產生廢水、二氧化碳可循環再利用,且可應用於機能服飾。目前國內數家紡織大廠投入超臨界染色技術,預估年產值至少上看20億元,為循環經濟最佳推手。
「諧波傳動裝置創新技術」實現國產化最後一哩路 榮獲「傑出研究獎」金牌
另一獲獎的「諧波傳動裝置技術」,為精密傳動高值化發展之重要指標,亦為智慧機器人產業中關鍵技術;工研院機械所組長強忠萍指出,傳統購置金額佔機器手臂成本逾1/3,交貨期也長達1年,成為產業無法全國產化的瓶頸;擁有低傳動誤差與高運轉壽命的「諧波傳動裝置技術」,運轉一萬小時後傳動精度仍能優於業界的7000小時,已導入國內半導體傳輸手臂及六軸機器手臂維修廠,未來服務型機器人、國防航太設備勢必有更多機會,實現機器人手臂全國產化最後一哩路目標。
除了上述獲獎技術外,還有比現有4G LTE傳輸技術快2.3倍的「5G Massive MIMO NOMA接取技術」,可在同一頻譜資源上增加更大量的資訊傳輸,且不會因為使用者與基地台的距離影響傳輸效能,為台灣進軍全球5G通訊市場取得先機與商機,也榮獲「傑出研究獎」金牌獎。另外,可將耗時數個月的晶片模擬時程縮短為一個月的「功耗與熱感知電子系統層級平台技術」,目前已運用在業界,為台灣晶片設計業增添神兵利器。以自主整車廠進行電動動力系統開發的「電動車輛關鍵模組」,更帶動產業投資逾40億元,提升關鍵模組附加價值4倍以上,以上技術榮獲「產業化貢獻獎」金牌獎,無論是在產業化貢獻與前瞻研發上,均可望為產業帶來轉型升級成效。
工研院45年來,始終與產業共同攜手,面對來自世界的挑戰,締造無數輝煌成果,工研院將整合前瞻技術與連結在地產業,希望發揮產學研群聚效應,連結產業、創新未來!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