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來源:Pixabay)

■文: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魏伊伶分析師

一、疫情影響下的物聯網智慧交通發展重要趨勢

(一) 在無接觸需求下,自駕車、微型移動服務需求可能逆勢成長
COVID-19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截至2020年四月中已有192萬人感染,造成11.9萬人死亡,影響範圍高達全球210個國家;根據麥肯錫預估,全球經濟可能延遲復原,樂觀可能落在2020年第四季可望景氣復甦,悲觀則是持續緊縮,可能要延到2021年上半年才可能復甦。而此波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顯示出企業對於流行病可能造成的需求變化以及供應鏈風險管控能力,都比想像中來得差。因此不論本次疫情是否會延續到明年中才見到經濟復甦的曙光,可預期的是企業將會大幅調整營運策略,以降低不確定性事件可能造成的需求改變或供應斷鏈問題。

根據Mckinsey 在2019年底發表的全球交通趨勢中提到,人類的移動模式將在未來10年內產生顛覆性的改變,而帶動這股改變的四大趨勢,分別為Autonomous (自駕車)、Connectivity (車聯網)、Electricity(電動車)及Shared Mobility (共享移動服務),簡稱為ACES。回顧電動車銷售量在2019年全球銷售量達歷史新高,在歐洲地區更是已進入主流汽車市場。此外,許多城市陸續擬定新的自用車移動相關法規、更多廠商投入無人駕駛技術、Uber與Lyft兩大共享服務廠商在2019年陸續上市以及無人機運送等相關法規的擬定等,都讓全球智慧交通發展邁入新的里程碑。

然而截至2019年底,上述四大趨勢仍面臨許多障礙,包含自駕車可能面臨的責任歸屬問題,許多創新交通應用仍無法證實其商業模式是否真的能獲利,以全球最大的共享服務平台Uber為例,在2019年營收大幅成長37%,但全年虧損卻高達85億美金,其透過龐大資金投入換取市佔率的策略,未來要如何降低營運成本轉虧為盈,仍是許多投資人持續觀望的關鍵。

智慧交通應用需求可分為兩個面向來討論,包含消費者移動需求與產業物流運輸需求,其中目前從消費者移動需求來看,在未來疫情趨緩狀況下,即使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消費者應仍會避免選擇與多數人群接觸的移動型態,因而刺激私人移動模式的增加,但對於共享服務可能產生的接觸風險,則可能對共享服務產生不確定性的影響,但若在使用者交替間能控制好接觸感染的風險,則可能提高個人微型移動服務(如共享摩托車)或無人計程車(Robotaxi)等的需求。此外,產業物流的運輸需求,對於恢復產業經濟活動至關重要,如何在未來面臨類似流行疾病威脅的狀況下,將對物流的影響降到最低,則是產業物流運輸需求的布局重點。

(二) 為建構更具彈性的移動服務,走向多元化服務
企業在未來布局策略上,除更強調備援方案的投入,以交通或移動服務來看,未來從多元服務的整合性或彈性調整上來說,消費者在移動服務的選擇上,也可能傾向選擇更具有彈性,可符合不同需求狀況下的移動服務。以KPMG在2019年做的問卷調查就顯示,高達39%的消費者已經降低了選擇購買自用車的意願,主要原因就是在各類共享服務快速發展的現況下,消費者可在眾多移動服務間做選擇,而可以提供最大化服務選項、依據符合當下需求的多元服務,就可能成為消費者青睞的對象。

當On-demand為基礎的移動服務,面臨如COVID-19等疫情影響時,過於單一的移動型態,就意味著不容易快速因應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應變,因此企業可能必須因應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轉變,而走向多元化服務發展的模式。這同時也意外著未來企業在營運模式、合作策略甚至計價模式上,都需要具備多種不同的模式以供消費者選擇。除了廠商本身可能走向多元化服務發展外,也可能會加速移動服務整合商的發展,透過整合不同服務廠商的服務做為單一平台的Aggregator,以類似App Store等平台型式媒合不同的移動服務,甚至提供混搭的套裝服務供選擇,可能成為未來極具潛力的新興服務業者。

二、無接觸需求下之新興產業物流應用

(一) 無人貨車協助滿足配送需求
在疫情擴散期間,許多國家紛紛透過封城或居家令要求民眾就地避難,並暫停所有除了基本生活服務、消防、警察、運輸和醫療的非必要商業行為,在此狀況下,也看到了許多應用無人貨車在滿足日常物品配送、食品派發以及高風險或務配送等物流任務上。不僅可降低因居家令所造成的物資匱乏問題,以支撐民眾日常所需的物品供給,也可降低物流從業員因頻繁配送可能感染病毒的高風險。

1. 美國佛羅里達應用無人貨車配送COVID-19檢體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Mayo 醫療中心是全美國第一個應用無人貨車來運送COVID-19檢體的非營利組織,透過工作人員將存放檢體的保冰設備放入無人貨車上,無人貨車會在其醫療中心院區內往返執行檢體配送的任務,所有無人車任務的執行目前都有配合有人駕駛的車跟隨在後方確認執行的順暢度與安全性。

該專案是由無人駕駛營運商Beep、無人車輛廠商NAVYA與佛羅里達Jacksonville運輸局合作,由Jacksonville運輸局提供追蹤車輛來確保檢體遞送的安全性與即時性,而運用無人貨車運送也確保運送過程中相關檢體可最大程度達到與人的接觸。除此之外,也可降低檢驗人員需要處理配送的工作量,而著重在檢體的處理。目前該測試專案共使用四台無人貨車,在預先設定的移動路徑上進行檢體運送。

NAVYA是一家法國公司,專注於製造配備雷達、光達與攝影機的無人接駁車,其製造的接駁車從2017開始就陸續在密西根、拉斯維加斯進行服務,一次約可運載15名乘客。而Beep則是提供包含3D 定位技術以及負責整合NAVYA無人接駁車系統的營運服務管理,以確保接駁車移動時的穩定度與順暢度。

Beep專門負責NAVYA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無人車業務的經營,可依據客戶的需求規劃短程接駁服務,服務提供的模式包含買斷無人接駁車或以租用服務模式採購。Beep在投入與Mayo醫療中心合作的專案以前,已在亞利桑那州的Peoria市提供從遊樂園到飯店、餐廳等地點的短程無人接駁服務,其接駁車採用NAVYA的全電動無人駕駛接駁車,採用預規劃程式進行控制,並在固定路徑上行駛,搭配相關感測技術來提供其服務。

2. Nuro R2 bot-美國首個無人貨運車服務
Nuro是一家美國無人遞送服務新創廠商,去年剛獲得軟銀創投投資9.4億美金,也是美國第一家取得聯邦政府無人遞送服務許可的廠商。Nuro所建構的無人貨運服務是使用低速的無人電動車R2,主要是服務在地餐廳、雜貨等貨品遞送服務。

在此之前,Nuro就與Kroger在亞利桑那州展開了測試計畫,在設計自家的自駕車之前,Nuro使用Toyota Prius的車整合其自家的自駕技術,以快速調整其自駕技術。而Nuro所取得的無人遞送服務執照因為主要是提供低速的遞送服務,所以也跟其他車廠(如GM通用汽車)想申請的自駕執照不同,也是可率先取得聯邦政府許可的原因。Nuro取得的執照除了有兩年的時限,也必須提交其自駕系統報告,並且在R2正式營運前,在營運的地區須善盡告知的責任,此外兩年內營運的車輛也不可超過5,000台。

Nuro的R2無人電動車是其設計的第二代自駕車,其設計主要就是應用自動化無人駕駛系統,因此在車體設計上也完全捨棄了傳統的後視鏡與透明的擋風玻璃等,在車廂部分則是主要有兩個貨艙,各可以容納約六個購物袋。此外,R2也配備了Lidar、雷達與攝影機以確保R2可精準掌握360視角的環境狀態。

R2本身的車體的設計與組裝都與密西根的Roush Enterprise合作,相關車體組裝也在美國完成,車體設計除了比前代更耐用以外,也特別強化了車體前端的行人防護機制,可在遇到事故時,透過車體前端吸收撞擊能量並向內塌陷的模式來保護行人。除此之外,車門部分也重新設計,包含整合一個外部的螢幕以方便顧客操作,並比第一代擴增車內65%的儲存空間,以及溫度控制等功能。

圖說:Nuro自駕貨運車R2(資料來源:Nuro

(二) 港口應用無人貨櫃車提升跨國物流效率且降低停工衝擊
德國Volvo車廠推出一款無人電動貨櫃車Vera,率先在瑞典的Gothenburg港口導入,負責將貨櫃從附近物流中心運送至港口。此測試計畫是由Volvo與貨櫃物流公司DFDS所合作,主要是希望應用Vera來建構一個24小時不間斷的港口物流系統,可將貨櫃持續從DFDS的物流中心運送之港口後,快速運送到世界各地。

Volvo是從2018年開始投入無人電動貨櫃車的開發,主要針對短程、需要高精準度的大量貨物運送需求所設計,適合應用在物流中心、工廠與港口等地,其解決方案主要由一個控制塔來管理與監控數台Vera的移動,以確保無縫且持續的貨物運送流程。本次與DFDS的合作,也是第一次正式在商用環境下導入,後續也將隨著Volvo技術的演進,持續擴大其導入範圍。

全球在本次疫情影響下,雖然大幅減少人的移動,但全球貨物的運送並沒有停擺,因此包含港口貨櫃或是機場的運送仍持續運作,若能夠應用短程的無人貨櫃車進行貨櫃的裝卸,讓員工透過遠端管理監控的方式,可望大幅減少員工之間的接觸機率,也可以降低員工可能無法上班造成的業務延遲。

長期來看,對物流業者來說,很適合列為長期發展的方向,初期先發展短程的貨櫃運送裝卸工作,長期在朝向中長程物流運送與整合的目標發展,以無人物流與高度自動化的流程,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停擺。

三、社交距離政策下的個人移動模式發展

目前全球疫情仍嚴峻的狀況下,在考量新冠病毒可能在金屬或塑膠表面存活72小時,因而成為潛在散播病毒的可能媒介,部分共享運輸服務廠商選擇減少其共享運具的提供甚至暫停其服務以控制疫情。但長期來看,在疫情逐漸獲得控制,但疫苗或治療方法仍未問世的狀況下,哈佛公衛學院專家認為社交距離政策可能維持到2022年,維持社交距離可能成為新的社會秩序,並改變個人移動模式從大眾運輸轉為其他避免多人群聚的模式。

(一) 微型共享移動服務在都市內長期發展仍看好
以台灣為例,從2020年2月份開始在疫情影響下,民眾大量降低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意願,2月份捷運的總載運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80萬人次,較前一個月大跌900萬人次。但反觀可避免與人群近距離接觸的共享機車服務則快速發展,包含Wemo 在 3 月初公布今年第一季每日平均騎乘數,較去年第 4 季成長超過 7 成,3 月以來活躍使用人數也較今年 1 月成長超過 3 倍,另外 GoShare 也在上線 200 天後,突破 55 萬用戶人數。

從全球微型共享移動服務市場發展來看,根據麥肯錫的報告指出,從2015年開始已有57億美金投資相關新創廠商,微型共享移動服務包含電動機車、腳踏車、電動滑板車等的成長速度也比共享汽車、共乘計程車等服務高出2~3倍,幾家新創公司的市值更突破10億美元。

尤其是在都市化狀況下,全球人口有超過1/4都居住在城市中,許多大城市在大眾運輸發達的狀況下,仍面臨嚴重的交通壅塞問題,若社交距離政策影響時間拉長,過多人選擇以汽車移動只會加劇交通壅塞狀況。以微型共享移動服務主要是針對少於8公里的移動距離需求來看,大致上可以涵蓋多數美國、歐洲與亞洲都市約50~60%的移動需求。而微型共享移動服務若能針對可能的接觸傳染提出良好的防範措施,如每隔4~6小時消毒一次等,在各國疫情逐漸趨緩後,應該會成為消費者優先選擇的移動方式之一。

(二) 技術瓶頸對自駕計程車發展限制影響大於疫情
疫情對自駕計程車的影響則程度不一,Waymo考量其安全駕駛員對於疫情大流行狀況下,執行載客任務可能會被感染的可能日益憂慮,因此暫停其在亞歷桑納州鳳凰城內有配備安全駕駛員的自駕服務,但全自駕服務則縮小規模持續測試。

中國的自駕計程車新創AutoX,近期則於上海成立大型的Robotaxi營運中心,做為未來車隊的大數據運算中心,也會進行Petabytes等級的自駕資料蒐集儲存分析。AutoX除了背後有中國上汽集團等投資者,更於去年九月就獲得上海當局核定,可在嘉定區推出100輛自動駕駛車隊,預計五月會在上海開始提供服務。此外滴滴出行也獲得Softbank與Pony.ai等公司的投資,預計五月在上海推出自駕計程車服務。

2019年4月Elon Musk在發表會上宣布將佈署100萬輛的Robotaxi自動駕駛車隊,更於日前宣布其車隊服務功能將在2020年整備完畢,但能否獲得政府的許可則是最大變數。Tesla的Robotaxi服務模式,乘客只需要利用手機就可預定Robotaxi,且Elon Musk表示收費會比目前其他乘車服務還低。以目前其他乘客服務的平均收費約為每英里2~3美元,Uber與Lyft每公里約為1~2美元來看,Robotaxi可將每英里成本控制在0.18美元以下,加上預估車可營運11年,預估每輛車一年可帶來超過3萬美元利潤。

整體來看,目標是提供全無人駕駛的Robotaxi服務長期來看的確有其市場潛力,但目前最大瓶頸除了政府法規限制外,則是技術能否達到完全無人為介入下可自動駕駛的L5等級。短期來看,現有需要人為介入或配有安全駕駛員的模式可能受到疫情的負面影響會比較大,可達到L5的自駕計程車長期則有需求,近兩年內相關技術的投入可列為觀測重點。

四、結論與建議

今年COVID-19疫情造成的全球大流行,因為影響範圍過大,加上短期內仍未見到趨緩的徵兆,很有可能會改變消費者移動型態,從過去的環保、節能與降低交通壅塞等發展方向上,新增加維持社交距離與降低接觸機率。在此趨勢之下,預期短期內共享服務業務仍會受到居家令的限制而受到衝擊,但長期來看,包含整合自駕技術與微型共享移動服務的型態,仍有機會在未來維持社交距離的需求下滿足消費者移動需求。其中可滿足無接觸需求的全無人駕駛的L5技術,更是能夠應用在自駕計程車與滿足產業物流配送需求的重要技術,預期將是疫情帶動下企業未來重要的布局方向。

最後則是在商業模式上,智慧交通業者可能要參考移動服務整合商的新商業模式,思考如何在需求快速變化的狀況下,提供更多元彈性的服務。尤其整合服務未來競爭關鍵可能在市場規模,如何提前布局建構廠商間合作關係,建構多元化的費率方案及可獲利的拆帳模式,都是未來的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