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的全球挑戰,單一企業已難以應對,須依靠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協同合作。國際汽車產業經驗證明,透過產業聯盟可克服供應商成熟度不一、資源分散與標準混亂等問題。台北市電腦公會彭双浪理事長倡議台灣ICT產業借鏡此模式,以公私協力建立符合產業特性的一體化永續供應鏈管理體系,不僅回應國際永續最新要求,也能提升產業競爭力與永續表現。
全球法規與國際品牌商減碳要求正全面升級,包括Apple、DELL、微軟的範疇三(價值鏈間接排放)減碳目標,以及歐盟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和「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都要求企業承擔更廣泛的供應鏈責任。台灣製造業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52%,製造業範疇三排放是範疇一和二(直接排放和能源間接排放)的23倍,顯示超過90%來自供應鏈,其中電子工業是關鍵減碳對象,若忽略供應鏈減碳,永續轉型將難以實現。
目前台灣ICT產業在推動永續供應鏈時面臨三大關鍵挑戰:
1. 教育與導入方面:供應商成熟度不一,中心廠培訓資源重複且未整合,同時缺乏統一平台。
2. 風險與合規方面: 問卷與稽核資源未能有效配置,導致供應商重複填寫與投入,且中小企業加入RBA、EcoVadis等國際組織門檻高。
3. 減碳方面:中心廠承受範疇三減碳壓力,但供應商普遍缺乏減碳能力與資源,且中小企業難以進入再生能源市場。
國際汽車產業面臨三大共同挑戰。透過 Drive Sustainability 平台,BMW、FORD、HONDA 等 18 家車廠攜手制定產業指引,推動客製化準則、教育培訓與合規評估。負責任供應鏈倡議(RSCI)由協會與28家車廠成立,提供統一評估標準與工具,並由第三方現場評估以強化風險管理。Catena-X 平台匯集190家企業(含 Mercedes-Benz、Volvo),打造開放式數據生態系統與永續解決方案市集,支援產品碳足跡與電子產品護照等功能,不僅提升產業永續表現,也創造新的商業價值與合作機會。
汽車產業的成功經驗中,政府更扮演關鍵推手。如Catena-X 平台推動初期便獲得德國聯邦經濟暨氣候行動部(BMWK)四年期、總額約 1.1 億歐元的資金挹注,迅速凝聚整車廠與供應鏈夥伴,建立整合的產業級別永續平台。
借鏡汽車產業經驗,我們提出包含三大重點,針對台灣ICT產業的「一體化永續供應鏈倡議」:
1. 教育與導入
開發客製化學習課程,建立標準化訓練課程平台、供應商學習履歷、學習徽章授予系統等三類知識管理平台。並透過共同參與機制,建立交流社群平台,促進最佳實務分享。
2. 風險與合規
整合資源,建立包括標準化問卷與稽核方法、問卷驗證與聯合稽核制度、評級公開識別系統等的三類風險鑑別機制,並推動參與RBA/EcoVadis等國際標準。
3. 減碳
經由一站式解決方案,提供政府補助資源申請、聯盟碳數據管理平台、評級公開識別等三套資源與工具。推動再生能源聯合採購、節能輔導案例分享,建立Marketplace促進減碳商機。
我國政府積極推動「以帶大小」與「產業低碳轉型」等補助計畫,協助企業加速低碳與智慧化升級。期待在此基礎上,推出更聚焦永續供應鏈平台的補助方案,整合公私部門資源,與政府機關及第三方單位協商,降低合規與稽核成本,共同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 ICT 永續生態系。我們深信,成功關鍵在於品牌商、製造商及各級供應商的共同參與,打破傳統買賣對立,轉化為永續價值共創的夥伴關係,才能真正推動供應鏈轉型,共築 ICT 永續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