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亞洲生技大會(BIO-Asia Taiwan)系列活動假中國信託金融園區,從24日起由「亞洲生技論壇」率先展開,全球BIO總裁葛林伍德(Greenwood)、眾多國際重量級嘉賓出席亞洲生技論壇,揭開台灣16年來難得一見的國際生醫產業盛會!本次大會吸引超過1,500位全球專家、45場次的論壇,以及1,700個攤位、600家廠商參展,也打破往年紀錄。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首先致歡迎詞,他表示,「這是BIO Asia首度於臺灣舉辦,也是亞洲最大的生技展會。今年亞洲生技大展以「投資生物科技,帶動亞太成長」(Biotech as the Next Growth Engine for Asia) 為主題,將舉行三天的論壇與午餐會,此次亞洲生技大展非常不同以往,國際重要發展趨勢演講與世界接軌,希望大家都有許多收穫。」

全球BIO總裁葛林伍德(Greenwood)也親自到現場參與。James C. Greenwood於論壇開場也表示,過去,BIO在全球舉行14屆生技大會展覽,致力在生物科技、製藥、基因體、保健等。他認為,「生物科技未來能解決許多疾病尚未滿足的需求,因此希望透過BIO協會使生物科技跨越國界。」

James C. Greenwood強調,他也看到台灣生物科技、半導體、健保數據庫領先全球的能量,期望透過雙方合作影響亞洲企業,將生物技術為全球病患帶來創新療法。

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致詞表示,此次亞洲生技大展是臺灣生物科技重要里程碑,過去幾十年,臺灣已經建立非常完整的資通訊產業,以及建立完整的健保資料庫。

吳政忠說,「現在,臺灣已有能力將這些技術整合到生物科技當中,讓未來有許多創新的可能性,政府也扮演推手角色,積極培育生醫人才,將生物產業做為重點支持產業,使臺灣生技產業準備成為全球生物科技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Greenwood : BIO助力 驅動臺灣生技發展

James C. Greenwood本次來臺,除了參加臺灣的生技大會外,也將會與政府面談,他進一步表示,「現在全球生技都有創新革命性的改變,臺灣有相當多優勢能參與其中,包括蔡總統5+2的政策對產業很有大幫助,以及專利連結制度的通過對生物相關產業的智慧產權保護等。」

不過,他也認為臺灣目前面臨三個需要克服的挑戰。首先,是生物相似藥廠目前的權力還是很大,這些藥廠希望專利保護越短越好,但若政府無法在專利上作制衡,就會影響創新與投資者的發展。第二,是在降低健保費用的同時,也會引起更多 的負面影響,包括工作機會減少以及研發費用降低,第三,是過度保護國內公司將使得這些公司更難轉型創新,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國、內外公司一起合作。」他說

最後,James C. Greenwood表示,雖然政策上有執行的困難,但這些挑戰也不止出現在臺灣,全球生物科技發展仍有許多法規需要調和,他希望,「 BIO可以扮演橋樑,使各國法規有利生技發展,讓更多病人可以在不同國家受惠。」

哈佛醫學院Jeff Karp 師法自然尋求創新靈感

「亞洲生技論壇」開幕首場邀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 MIT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醫學傑夫‧卡柏(Jeff Karp) 教授為大家分享如何邁向醫療創新。

Jeff Karp表示,「在解決臨床問題時,常會遇到一些障礙,若要克服這些障礙,將需要新的思維,其中一種好方法就是轉向大自然尋求靈感。」

Jeff Karp提及,十年前,波士頓兒童醫院心臟科主任向他提出治療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時遇到組織難以縫合的困難。而Jeff Karp團隊則打破傳統思維,從蝸牛獲取靈感,開發出可利用光線活化的組織黏合劑,並利用導管方式修補組織。目前,法國巴黎一家生技公司TISSUM便利用該技術開發一系列醫材,不僅運用在人體,也可運用在動物身上。

另外,Jeff Karp團隊也從鳥跟青蛙可再生聽力獲取靈感,開發可活化耳中70%神經纖維細胞的小分子化合物FX-322,成立了一家名為Frequency Therapeutics的公司。昨(23)日,才剛宣布與大藥廠安斯泰來(Astellas)合作,並完成高達6200萬美金的C輪募資,將於今年第4季進行Ⅱa期臨床試驗。

而Jeff Karp團隊最新的計畫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LuCI™,他提到,多數肥胖者都患有第二型糖尿病,這些患者常利用胃繞道手術進行肥胖治療,同時也會改善糖尿病症狀,而LuCI™就是模擬胃繞道手術,讓食物到十二指腸後才吸收營養,用以治療第二型糖尿病。

國際CRO領導人David Fuller 強調臨床大數據

國際知名CRO公司Syneos Health的腫瘤與血液學臨床開發副總David Fuller則針對癌症治療的醫療決策進行分享。

David Fuller表示,癌症的臨床醫療決策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必須即時考慮多樣參數,若能適當運用大數據分析,便能加速癌症新療法開發。

他指出,目前,雖然癌症相關臨床試驗的數量增加飛快,但也只有3~5%的癌症患者有機會參與臨床試驗,造成這些新療法的臨床試驗乍看之下十分有效,但有大多數的人其實沒有參與臨床試驗,因而可能降低了這些臨床試驗的可信度。

David Fuller強調,「大數據是一大解方」。並進一步表示,若能達到資訊共享、運用機器學習,就能將臨床數據運用得宜,並經由數據訓練出更好的模型,相信大數據能推進未來的癌症新療法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