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來源:Pixabay)

隨著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威脅日益嚴重,我們迫切需要尋找可持續的能源解決方案,而離岸風電作為引領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正積極受到全球各地的關注。針對近日媒體社論報導 (1) 杜蘇芮颱風過境風力發電不如預期 (2) 離岸風場施工造成鯨豚擱淺之內容,SEMI 風能產業委員會發表以下重點說明,期以促進大眾對風力產業發展之認知:

颱風屬於特別天候,風電發電量視當下條件而定
首先須強調,透過天氣及數據分析技術,離岸風電供電仍具備可預測性,可與其他能源類型相互搭配,事先做好整體電網供電規劃和調度。此次杜蘇芮颱風過境路線造成盛行風向西南風無法進入台灣,中部及苗栗一帶風速反而偏低,是日前風機發電量較低的原因之一。舉例而言,台灣現階段最大已商轉的離岸風場-海能風場位於苗栗竹南,颱風靠近台灣時反而風平浪靜,當時甚至有部分工程船舶離開台中港到竹南一帶避風的狀況。

在過去更常有颱風靠近台灣,風力發電呈現穩定發電的狀況,如2022年中度颱風軒嵐諾靠近時,便有媒體特別報導已商轉的竹南海洋風場有高達99.7%的發電效率。事實上,陸域或離岸風機甚至針對颱風時風速過快設有保護機制,當風速超過標準即會停機,並調整風切角度,以確保風機系統安全。

另外,報導中有關菲律賓風機數量比台灣多很多之描述,事實上,依照菲律賓官方能源部門於2023年6月更新的2022年能源統計,至2022年僅安裝總裝置容量427MW的風機。菲律賓的風力電力來源以陸域風機為主,離岸風場仍在前期政策設計與市場開發階段。目前台灣不含試運轉之風力機組,僅計算取得電業執照進入商轉的陸域和離岸風機就已經達到1000MW,至年底預期將有更多離岸機組併入。

依實際數據,難以歸因離岸風場影響鯨豚擱淺
根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及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MARN)所公布之2022年擱淺報告顯示,(1) 鯨豚擱淺數量: 從無風場施工的2018年,2019年後風場陸續施工,至2022年無顯著變化,甚至近年通報數略降;(2) 區域分布: 離岸風場主要分布在雲林縣、彰化縣和苗栗縣都非主要擱淺地點;(3) 擱淺季節: 在風場施工最密集的6、7、8、9月反而是鯨豚擱淺最少的季節,難以證明離岸風電施工造成影響;(4) 擱淺病理分析: 主要擱淺原因為呼吸系統問題,難以歸因風場打樁導致聽力受損而擱淺。

鯨豚保育議題須將氣候變遷及海洋垃圾、漁業作業等人類海洋活動一起綜合考量,而非僅視離岸風電開發為唯一變項。而台灣的通報機制漸趨成熟,有助於掌握更多鯨豚擱淺狀況,也是影響擱淺紀錄變化的原因。

風力產業持續引進生態保育科技及工法
台灣離岸風場各業者施工中皆須遵守其環評承諾,並積極投入生態保護的技術和工法。如打樁時採用「緩啟動」做法,透過打樁能量先弱而強,以提醒海洋哺乳類生物不要靠近;也會配置鯨豚觀察員在鯨豚觀察船或在打樁工作船上,透過目視及水下聲納,360度監測有無鯨豚靠近。如果發現鯨豚的身影,就會在安全的前提下,暫停打樁作業。同時,在打樁時,業界已普遍使用雙層氣泡帷幕來阻隔噪音,並監測噪音值,難以產生所謂噪音傳至十公里外的狀況。近期更有業者將引進無打樁噪音的負壓沉箱水下基礎,離岸風電的生態保育科技持續在發展中。

SEMI 風能產業委員會認為,全球暖化攸關人類和生物的生存,風力發電在實現減碳及淨零目標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產業界也持續投入陸域及海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期待各界正視風力產業對電力供應及環境生態之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