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因應日本製造現況與發展,日本政府經濟產業省、厚生勞動省與文部科學省製造業,共同彙編2018年版製造業白皮書,於6月14日發表。白皮書內容由359篇產業問卷調查報告及圖表分析,希望藉由歷史教訓、經濟數據、企業訪問統計資料,檢視日本製造業現況,並結集上百篇企業事例做為參考。

為了讓相關業者能夠從日本製造業分析當中找到可能智慧製造參考對應方案,將挑選部分與產業相關案例進行摘要,以作為產業發展參考。

日本製造業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轉捩點

日本製造業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經受著「六重苦」的挑戰,在新興國家的追趕下展開競爭,眼下又苦於後繼無人,陷入困惑與反複嘗試錯誤的局面已久,找不到一條堅實的道路通往光明的未來。

然而,現在日本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轉捩點。日本經濟正在逐步恢復的局面,訂單增加,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有工作,但人手不足,無法按期交貨」的聲音越來越大,企業在眼前的忙碌掩蓋了結構性課題的存在。

日本製造業為大戰後經濟主幹產業,創造了良好的就業市場,以資源匱乏的日本,成為出口產業,賺取外匯,支撐著立國基礎。被稱為「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的產品以高品質和高性能,擁有超群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其根本是產業以全面品質管制(TQC)所代表,反覆地進行精益求精的改善,追求滿足顧客需求的高品質產品,成為日本產品引以為傲的優勢,獲得世界消費者的稱讚,亦被奉為製造業模範。

然而,過去的成功並不能保證將來也一定能夠成功。隨著數位化、物聯網(IoT)及人工智慧(AI)的發展與普及,所謂「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到來,相較過去「六重苦」的困難時期,日本製造業面臨的課題將更為嚴峻。

在大規模的環境變化當中,日本製造業必須面對危機感及其欠缺情況歸納為以下四點:

(1)除了人才數量不足,加上質的方面也有根本性的變化,日本製造業恐怕來不及應對

製造業除了技術人才以外,也有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今後,勞動人力將持續減少,因此製造業不僅要在人才運用制度上調整,所謂第四次產業革命以導入機器人、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手段,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實施人才技能培養等措施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從具備新技能的人才供給「 質的變化」這一觀點來看,機器要取代勞動力其中,數位人才短缺現象,成為首要課題。此外轉換新的商業模式等由根本性的變化,需要綜觀商業全域,加強系統性思考以謀求全域商業優化。

(2)歷來被奉為「優勢」的東西,恐將成為發展、變革的絆腳石

日本製造業歷來以與客戶之間的長期交易和信任關係為前提,從商品的策劃開發階段開始就重視「磨合」,由此獲得客戶的高滿意度。然而這種方法也常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形成被動性,將消費市場的需求完全交由客戶決定,導致背離市場需求。「產品」本身的競爭減弱,市場競爭已由購買「產品」轉為購買「附加價值」,在這樣的商業環境變遷下,傳統做法存在成為致命的缺陷病風險。特別是篡改品質管理(檢查)資料等問題的發生,也可理解為過分依賴與客戶之間長期的信任關係以及欠缺消費者觀點的遠因。

(3)對於經濟社會數位化等巨大變革期,將帶來根本性衝擊,經營者恐尚未體認

數位創新不斷發展,讓世界各地都能力製造出相似的「產品」,「產品」的相對價值正在降低,顧客尋求的價值已經從「擁有物」轉變為「功能的使用」「體驗價值」,不僅是購買產品,而是使用產品所帶來的服務及解決方案所獲的價值是關鍵。尤其是經營資源的「資料」的重要性有著明顯提高,全球眾多企業在數位投資上前進,推動競爭朝著價值鏈整體優化的方向發展,其中出現了一些轉變為商業模式創造價值的動向。

在日本,部分人認為現在的狀況,不過是2000年前後的IT浪潮再次到來而已,尚未理解數位化對產業根本性結構的變革、也將對社會結構造成的衝擊。再加上,中小企業被手中的訂單所蒙蔽,沒注意到正在發生的根本性變化的本質。將來可能成為致命傷。

(4)經營者恐未能認識到,需要做非連續性變革

如(2)(3)所述,接下來的變革,就其性質而言並非歷史成功經驗的延伸,而必須實施非連續性的措施。當然,過去或周遭並不存在成功的案例,企業經營需要背負風險進行判斷,但或許是基於目前為止的經驗,很多時候採取自下而上型的企業經營,沒有徹底對接現實市場動向的情況。再者,日本企業採行所謂「自給自足」的極限已經顯現出來。

今後,企業應該積極地與外界聯繫,具備合作構建的能力以不斷地提高價值。關於這一點,如果一切都拘泥於「自給自足」,那將有可能錯過參與真正「競爭」的機會。

在經濟呈現復甦之際,很多企業業績良好時期。讓上述危機感形成共識,發揮戰後培育至今的日本優勢,促進變革的實現是不可或缺的。

這需要企業,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實現獲取附加值的理想方法,在勞動力日益不足的過程中,維持並強化生產現場能力,等等,掌握這些經營課題,以經營層為主導,充分利用先進手段,確保變革期所需要的質量的新人才,由此解決眼前的經營課題,進而積極地應對一切變革。

白皮書第一部闡述目前面臨的課題,進而說明應對這些課題的必要性,具體如下:

第一章「日本製造業面臨的課題與展望」:
就「維持並提高生產現場能力(勞動力不足、品質管理)」以及「創造附加值並使其最大化」兩個主要課題,分析了當前現狀以及趨勢。

加上在勞動力日益不足的過程中,數位時代所需要,能將屬人的優質資料及知識見解數位化、體系化,作為組織的資產化,構築新的「生產現場能力」,實現價值鏈整體優化。

此外,對於強化品質保證體制的做法,以經營層來主導,構建能夠確保品質的機制,如建立不撒謊的機制、確保生產可追溯性等之組織。

進而對另一個重大課題「獲取附加值」,推動互聯工業的重要性,加上介紹先進事例做法,也論述虛擬網路安全對策、以及系統思考的重要性等共通課題。

第二章「製造業人才的確保及培育」:
分析人才培養措施是否取得成果及其與勞動生產效率與人才確保之間的關係性,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取得成果的企業有三個特徵,為
(1)大多數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了
(2)很多企業由經營層推進中長期人才培養方針的制定工作,並滲透到公司內部
(3)公司自行培養IT人才的比例高
說明為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實施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及其推進過程中採取的措施。

第三章「支撐製造業基礎的教育與研究開發」:
面對實現社會5.0的目標,推動人才培養及研發工作,面對百歲人生的時代,有助於「人才培育革命」的人才培育觀點出發,分析了以下方面的必要性,及推動時所採取的措施。
(1)培育高水準技術人才以及優秀的青年研究者
(2)對小學、初中、高中的理數學科教育及程式設計教學等提高能力
(3)推動AI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光・量子技術等尖端研究開發工作